一、被推上热搜的「天价救命针」
2023年5月,一则#免疫球蛋白价格堪比黄金#的话题突然登上微博热搜。网友晒出的医院缴费单显示,某三甲医院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定价高达6120元/支,按照常规治疗需要连打5天的用量计算,单这一项费用就超过3万元。
实际上这并非个例。根据国内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,2020年至2022年间,静注人免疫球蛋白(pH4)国内平均中标价从498元/支飙升至605元/支,涨幅超过20%。而部分民营医院的实际售价早已突破6000元大关,相当于普通工薪族两个月的工资。
二、天价背后的三重推手
在走访北京某血液制品企业时,技术总监张工给我们算了一笔账:"每吨血浆仅能提取出150克免疫球蛋白,献浆员营养补贴、病毒灭活工艺、冷链运输这些硬成本就占定价的60%以上。"
但更深层的原因藏在行业格局里。我国目前仅有30余家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,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超过40%。"去年西南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个别经销商坐地起价,单支价格一夜之间涨了800块。"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透露。
医保目录的"玻璃门"更是让患者雪上加霜。虽然该药早在2017年就进入国度医保,但仅限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等6种特定疾病。对于重症肌无力、川崎病等常见适应症患者来说,每年数十万的药费只能自掏腰包。
三、重症病房里的艰难抉择
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血液科病房,我们遇到了37岁的红斑狼疮患者李女士。"这个月已经打了8支,医保报销后还要自费4万多。"她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消费记录,"家里把县城的老房子挂中介三个月了,还没卖掉。"
这样的情况催生了D下交易市场。在病友群里,"血浆置换互助"的信息屡见不鲜。曾有患者在H市购买未经检疫的免疫球蛋白导致感染,最终引发多器官衰竭。
四、破局之路在何方
转机出现在2023年新版医保目录中。国度首次将静注COVID-19人免疫球蛋白纳入临时支付范围,某国产新剂型的定价直接比进口产品低40%。"我们通过层析纯化技术将得率提高了15%,成本下降就有了空间。"江苏某生物制药企业负责人表示。
深圳的"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"提供了另一种思路。2022年参保的780万市民中,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5%。"关键是建立多元支付体系,不能让患者独自承受生命之重。"医保专家王教授在访谈中强调。
五、寻找生命与市场的平衡点
在采访结束返程的高铁上,笔者收到李女士的微信:"房子终于卖出去了,但不知道这些钱够撑多久。"这条信息让我们再次思考——当救命药变成奢侈品,受伤的不仅是患者个体,更是整个社会的健康防线。
或许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所说:"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在于,它同时关乎生命尊严与经济理性。"在保证企业创新动力的同时,通过带量采购、医保谈判、社会救助等多维发力,才是破解天价药困局的根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