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当医学建议遇上民间传言
最近五年数据显示,我国HPV疫苗接种率年均增长23%,但仍有38%的适龄女性持观望态度。笔者表妹小艾的经历颇具代表性——身为护士长的闺蜜严肃提醒她:「千万别打那个针,我同事打了月经都乱了!」这种专业人士的「内部建议」往往比官方宣传更具杀伤力。
二、疫苗争议的三大焦点
2018年日本集体诉讼事件余波未平,当时媒体报道的慢性疼痛案例让不少人记忆犹新。但2021年《柳叶刀》最新追踪研究显示,疫苗组与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相差0.2%。笔者采访的妇科主任医师张敏坦言:「门诊遇到的月经紊乱案例,更多与接种后的焦虑心理有关。」
三、科学数据不会说谎
世卫组织2022年报告指出,9价疫苗对高危型HPV的防护率达92%。广东疾控中心跟踪5年的数据显示,接种组宫颈癌前病变发生率下降89%。就像笔者同事李姐的案例,她家族有宫颈癌病史,接种后每年体检都显示HPV阴性,这种实实在在的防护比任何传言都有说服力。
四、理性选择的正确打开方式
北京协和医院建议簿上明确写着:急性病患者、备孕女性应暂缓接种。但健康顾问王琳提醒:「对酵母过敏不能接种」的传言其实是误区,现有疫苗早就不用酵母培养工艺了。就像选择护肤品要分肤质,疫苗选择也该因人而异。
五、医生的双重身份困境
笔者在采访中发现,部分基层医生对疫苗认知还停留在2016年版教材。某三甲医院副主任私下透露:「我从不建议亲戚打二价疫苗」,这种个人经验主义的判断显然有失偏颇。医学博士陈芳说得实在:「医生下班后也是普通人,专业建议应该以诊室内的为准。」
六、谣言终结者行动指南
遇到「疫苗导致不孕」的传言时,不妨查证2020年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的10万人队列研究——接种组与未接种组的生育率完全持平。建议参考国度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官方答疑平台,比道听途说靠谱得多。
七、我的疫苗接种观察笔记
在社区医院做志者者期间,我亲见00后女生拿着小红书笔记要求指定接种部位。医护人员苦笑着说:「这些自媒体攻略八成是错的」。建议大家接种前做三件事:查看疫苗批号、了解接种程序、准备真实过敏史记录。
八、未来预防的新希望
深圳正在试点的新型黏膜疫苗让人眼前一亮,这种鼻腔喷雾剂有望提供更持久的免疫保护。不过笔者认为,再好的疫苗也不能替代定期筛查,就像汽车有了安全气囊也要系安全带。